澳门新浦京665535com

当前栏目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高等教育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15-04-14 10:42:45   来源:   浏览量:


高等教育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三年制学术型2012年11月定稿)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教育行政管理、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毕业研究生达到下列要求: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遵纪守法;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掌握高等教育学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高等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相关专业工作的能力;

3.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运用外国语阅读专业文献和进行学术交流;

4.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高等教育原理

主要研究高等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生态环境等社会发展因素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及高等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2.高等教育管理

主要研究各级各类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如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学生管理等。

3.比较高等教育

主要研究美、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历史、现状及其特点,从中外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制度革新、文化异同等方面,阐释中外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特征与趋势。

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主要研究各级学位教育的结构、发展、衔接等问题,同时也研究主要发达国家的学位制度及其对我国学位制度建设的意义。

5.高等教育评估

主要研究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需要定量化处理的问题,诸如高等教育布局的合理程度、高等教育综合质量、高等学校教学质量、高等学校管理质量、大学生学习能力、研究生的研究能力,等等。

三、学习年限及要求

1. 本专业实行三年制,其中课程学习一般为三个学期。

2. 根据本学科实际,提前毕业者必须达到如下标准:①在校学习时间不得少于2年;②必须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其他培养环节的考核,且成绩优秀,创新能力强;③必须在教育学科领域的学术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且署名单位以武汉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至少2篇(其中至少1篇发表在cssci(含扩展板)期刊上)。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见附表)

课程分为必修课(含全校公共必修课、学科通开课、研究方向必修课),选修课和补修课等三类。

学生应修满的学分总数不少于42学分。其中:必修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学时,2学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8学时,1学分),第一外国语(72学时,2学分);学科通开课8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12学分;选修课5学分(其中公共选修课学分不超过2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学位论文10学分。

课程教学应根据课程内容与特点确定具体的方式,教师可以自由运用“讲授”、“讨论”、“自学”和“实践”等方式。考核方式也由授课教师确定,可以从“笔试”、“口试”、“提交报告”、“课程论文”、“考查”等方式中具体确定。

五、学位论文

鼓励学生以撰写教育调查报告、教育实验报告、文献综述、学位论文等形式申请硕士学位,字数要求在3万字以上,并通过答辩。

学位论文包括论文选题、开题报告、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环节。

论文选题。论文选题应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要求出发,立足科学研究、社会调查等,确立论文选题,选题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与应用价值,并经导师审核同意。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

开题报告。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硕士研究生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硕士研究生在修完学位课程、修满规定学分,进入学位论文写作之前必须作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主要检验硕士研究生对论文选题的驾驭能力和研究能力。开题必须经过至少三名以上教师审核,分合格与不合格。开题未通过者必须在导师指导下重新选择研究题目,延期至下一个学期开题。

论文撰写。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并有一定的创新要求。论文定稿送审之前必须经论文重复率检测,具体按照学院规定执行。

论文答辩。按学:脱г河泄毓娑ń。

六、其他学习项目安排

为了提高本专业硕士生的教学、科研以及管理工作实践的能力,在进入第二学期后,

将安排硕士生进行相关的教学、科研、事务管理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

1.实施文献阅读方案,学生根据专业基本阅读文献目录,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经典名著,接受本专业系统深入的理论熏陶和方法训练。

2.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聆听8次学术报告并写出心得,鼓励在各类学术报告会或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

3.承担部分本、专科生的教学辅导及教学辅助管理工作。

4.参加导师的课题研究,或由硕士生自选课题,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撰写论文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鼓励学生在学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毕业之前必须以第一作者身份且署名单位以武汉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在教育学科领域的cssci(含扩展板)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至少1篇。

5.在导师的指导下,安排三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调查与实习。调查与实习结束后,要求写出调查报告或实习报告。

6.跨专业考取的硕士生必须补修教育学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并通过考试,不记学分。

七、培养方式

采用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充分发挥研究生教学指导小组的群体作用;坚持课堂学习与科学研究、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着重培养研究生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知识和独立从事科研与实际工作的能力;采用系统讲授、课堂讨论与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自学为主,发挥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实际部门工作者讲学,让研究生及时了解当代高等教育最新发展动态和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情况,开阔学术视野,拓宽研究思路。

积极拓展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途径,努力搭建与国外名校的合作平台,大力推进联合培养、课程互认、海外实习等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进程。

研究生入学后一个月内由导师根据培养方案指导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的制定重视研究生本人的参与,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高等教育学专业(专业代码040106)攻读硕士学位

研究生课程计划表

类别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英文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学期

备注


公共必修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2

36

1

5学分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Dialectics of Nature

1

18

1



第一外国语

(英或法、德、日、俄语)

First Foreign Language

2

72

1


学科通开课


教育基本理论专题

Projects of Basic Pedagogy Principles

2

36

1

8学分



课程与教学论专题

Projects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2

36

1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Methodology for Education Science

2

36

1



专业外语

Professional Foreign Language

2

36

3


研究方向必修课


高等教育学

Higher Education

2

36

2

12学分



高等教育管理学

Administr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2

36

2



中外高等教育发展专题

Topic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2

36

2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专题

Topics of Academic Degree and Graduated Students

2

36

2



教育文献研究法

Method and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al Documents

2

36

2



教育调查与统计

Method and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al Investigation

2

36

2


选修课

公 共 选 修 课

公共选修课不超过2学分




第二外国语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2

72

1



体育

P.E

1

36




就业指导

Instruction of Career

1

36



专业选修课


高校教务管理

Instructional Affair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1

18

3

可任选一组模块



高校教学评估与质量管理

Administr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and Quality of Instruction in

Universities

1

18

3



高校学籍管理

Administration of Universities Census

1

18

3



高校专业建设与课程管理

Administration of Promotion of Profession and Curriculum in

Universities

1

18

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

Plan and Instruction for Students’ Career

1

18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

Instruction for Psychology Health and Crisis of Students’

1

18

3



高校班主任与辅导员工作

Topics for Tutor’s Job in Universities

1

18

3



高校社团与班级管理

Administration for the Classes and Collegiums

1


3


实 践


学术讲座

Academic Seminar

1

18


2学分



教学实践

Teaching Practice

1

18



补修课


普通心理学

General Psychology


36

1

不计学分



中外教育史

Histor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Education


36

1


































阅读书目

1. 潘懋元

《高等教育学讲座》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

2. 布鲁贝克 《高等教育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 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杭州大学出版社1984

4. 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5. 克拉克·克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6. 克拉克·克尔《大学的功用》

7. 约翰·范德格拉夫 《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8. 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 《现代大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9. 德里克·博克 《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社会责任》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0. 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理想》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1. 罗伯特·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2. 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与研究生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3. Frank F. T. Rhodes: 《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4. David Ward, Noel Radomski《令人骄傲的传统和充满挑战的未来:威斯康辛大学150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5. Morton Keller, Phyllis

Keller《哈佛走向现代:美国大学的崛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6. Rebecca S. Lowen《创建冷战大学:斯坦福的转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7. Henry Etzkowitz《麻省理工学院和创业科学的兴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8.Eric Margolis 《高等教育中的潜在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9.罗伯特M戴尔蒙德 《课程与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评价适用指南》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0.斯蒂芬 D布鲁克菲尔德 《大学教师的技巧》,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1.威尔伯特J麦肯奇《麦肯奇大学教学精要》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2.托马斯A安吉尔《课堂评价技巧》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4.张斌贤 《西方高等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5. 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6. 丁学良

《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7. 欧内斯特·博耶《美国大学教育——现状、经验、问题及对策》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

28. 乔玉全

《21世纪美国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9. 贺国庆

《德国和美国大学发达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0. 施晓光

《美国大学思想论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1. 孔宪铎《我的科大十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2. 闵维方

《高等教育运行机研究》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3. 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4. 潘懋元等:《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云南教育出版社1993

35. 曹淑江

《教育制度和教育组织的经济学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6.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新华出版社2002

37.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 人的使命》商务印书馆2003

38.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三联书店1998

39.张维迎《大学的逻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0. 杨东平《大学精神》文汇出版社2003

41. 万秀兰

《美国社区学院的改革与发展》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2. 崔玉平

《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经济学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3.黄福涛 《欧洲高等教育近代化》 夏门大学出版社1998

44.戴晓霞等《高等教育市场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5.陈学飞《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1998


澳门新浦京665535com -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